豫应院党字〔2018〕43号
中共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委员会
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第一次代表大会党委工作报告的通知
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各部门:
党委书记秦书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凝心聚力,务实创新,为加快建设高水平优质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已经大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结合实际切实抓好贯彻落实,确保报告中提出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顺利完成。
2018年10月24日
凝心聚力 务实创新
为加快建设高水平优质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8年10月12日)
秦书君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建议。
中国共产党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在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推进高水平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总结2013年以来的工作,深刻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团结带领全校共产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凝心聚力,务实创新,为建设高水平优质高等职业院校而努力奋斗。
一、2013年以来的主要工作
2013年以来,学校党委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坚持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一)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持续推进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要求,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各级党组织的政治责任不断强化,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明显增强,切实做到“两个坚决维护”。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突出党委领导核心地位,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修订议事决策制度,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不断提高。强化阵地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师生员工思想健康向上,理想信念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基层党组织活力充分激发。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书记;修订完善党员发展工作程序,充分发挥两级党校教育培训功能,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五年来共发展党员983名;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持续开展特色党支部创建、党建创新课题立项和“双争双创一承诺”活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显著提升。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树立选人用人良好风气,选拔处级干部37人,科级干部71人,干部队伍结构明显改善,整体素质能力显著提高。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强化。坚持标本兼治,推进以案促改制度化常态化,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建立健全作风建设监督检查和责任查究机制,作风建设得到加强,师生满意度明显提升,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推进“文明校园”建设,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学校保持“河南省文明单位”称号,获评“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
(二)聚焦思想引领,立德树人持续深化
思想育人焕发新活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三全育人”模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校团委荣获“省直五四红旗团委”称号。文化育人开创新局面。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社团文化节、道德文化讲堂、体育文化月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先进思想文化,全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凝练总结出“以质量立校、以人才强校、以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厚德、精技、励志、笃行”的校训,“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人人思进、个个争先”的校风,“敬业爱生、言传身教”的教风,“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构建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应院文化体系。学校2017年荣获河南省优秀校园文化奖。资助育人释放新动能。深入推进教育脱贫攻坚,完善“奖、助、贷、减、免”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五年来共有26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301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8672人获得国家助学金、5661人获得学校奖学金、80人获得企业奖学金,3905人办理助学贷款,416人获得就业创业补助,共发放各类奖助学金3499.5万元,激发了广大学生励志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
(三)聚焦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持续加强
人才培养打造新高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适应产业需求为导向,按照“因材施教、精准培养、全面发展、提升质量”的工作思路,实施“分层次培养”计划。搭建应用型本科、专科、成人教育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办学体系,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教学改革呈现新亮点。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成立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师发展中心,设立教学质量奖,教学中心地位得到有效保证。围绕产业办专业,专业布局更加合理,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更加健全,完成省级教学工程项目1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线开放课程立体化教材6项。加强实训教学,强化技能型人才培养,建设完成国家级专业实训基地5个。人才强校跨入新阶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按照“培养、引进、提高、转型”的工作方针,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实施“四大工程”,优化人才队伍层次结构,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近五年,引进博士4名,硕士80名;新增省级青年骨干教师资助对象3名,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9名。目前“双师型”教师293人,达到专业教师的81.3%;教授11人,副教授和高级讲师145人,讲师245人。教师取得国家、省级职业能力竞赛一等奖10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23项;学生取得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一等奖39项、二等奖81项、三等奖87项。
(四)聚焦基础保障,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基础能力得到新扩展。开源节流,增收节支,行政事业费和专项资金收入逐年增长,2018年的财政拨款是2013年的4.8倍。努力争取政府项目经费,获得中央财政计划资金500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1000万元;获批国家创新行动计划11个子项目,争取财政计划资金1320万元。五年来共投资13165.4万元,完善教室、实训室、学生宿舍、餐厅、运动场、洗浴中心、校园信息化、电力增容等基础设施,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校园建设规划实现新布局。研讨确定“改造提升西校区,完善优化东校区,分步建设新校区”的学校总体发展规划。西校区实施精品化规划与建设,进一步充实设施、优化环境。东校区教学实训楼和教师周转房列入发展规划,提升办学功能。新校区规划设计获得通过,一期建设项目列入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录。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搭建全方位信息化管理平台,多方筹措资金1600余万元,完成标准化机房升级改造、智慧化教室建设、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学生事务一卡通系统等建设项目,初步建成集教育教学、学习生活、管理服务互联互通一体化的“智慧校园”。
(五)聚焦品牌兴校,办学规模持续扩大
品牌示范培育新动力。学校始终坚持品牌兴校战略,探索独具特色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创建河南省首批骨干高职院校、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300强,在河南省高职院校中排名第八位。办学规模实现新扩展。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招生就业质量,学校办学规模稳步扩大。五年来,普通在校生由2013年的7968人增至2018年的14801人;第一志愿率超100%,报到率上升至96%;2015年开始与河南工业大学联办应用型本科教育,目前联办专业三个,在校生443人。校企联合办学规模增至1730人。五年来,学校共培养毕业生16633人,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继续教育为社会输送1187名优秀毕业生。创新创业构建新体系。构建以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为基础,实践活动为载体,服务平台为支撑,政策支持为保障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搭建“众创空间”实践平台,设立创新创业孵化基金,推进二级学院创新实践中心建设。五年来,荣获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6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学校被中国发明协会授予“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明教育基地”称号。
(六)聚焦服务社会,科研创新持续拓展
社会服务创造新业绩。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应用技术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我校科研团队与郑州树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的科研项目,均获得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先后为上海华中药业等9家企业和机构开展技术培训。科研能力实现新突破。坚持“突出重点、鼓励创新、强化应用、促进转化、服务社会”的工作思路,完善科研激励和经费管理办法,出台《纵向科研项目配套资助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激发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整体科研工作水平。五年来,教师共承担企业横向、纵向科研项目241项,其中省级项目34项;主编、参编教材386部;发表期刊论文1690篇;授权专利123项;荣获成果奖励192项。学校荣获“河南省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产教融合取得新拓展。深化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搭建“产教融合”平台。牵头组建“河南省化工医药职业教育集团”。五年来,我校先后和74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共建实训就业基地和应用技术研究合作。校企共建“产训研融合”实训基地,新建“绿色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水溶性环氧树脂合成技术》项目被确定为“省级产学研合作试点项目”。
(七)聚焦改革发展,治理体系持续完善
内部治理构建新格局。制定学校《章程》,先后修订、出台内部管理制度63项。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搭建“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的两级共同治理架构,不断完善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呈现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的新局面。管理能力取得新提升。修订完善《学生手册》等相关制度,保障学生管理科学规范有序。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加强职业能力培训,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稳步提高。2人获得全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二等奖,2人获得河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过程考核制度,课堂效果明显提升。加强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审计监督,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综合治理突出新成效。推进学校综合治理工作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构建安全稳定制度体系,形成了务实高效、安全稳定、文明和谐的新格局。学校被授予“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称号。
五年来,学校工会、共青团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发挥,离退休同志积极建言献策,统战、安全稳定、审计、心理健康、图书馆、学报工作均取得良好成绩。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我们顺利完成了原河南化工职业学院和原河南省医药学校的合并更名、深度融合,成功创建了河南省骨干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学校外部环境更加有利,内部活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日益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突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发展展现出更加远大的光明前景。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向一直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曾经和正在为学校建设作出贡献的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奋斗,五年的探索,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实践启示我们:
必须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院(部)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工作的扎实成效,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们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务实创新。我们始终坚持在理念上与时俱进,以思想的领先保证发展的率先,不断调研新情况,积极探索新问题,努力谋求新突破,务实创新克服新困难,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持续开创发展新局面,使学校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
必须坚持依靠师生以人为本。我们始终坚持把维护和发展好师生根本利益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服务师生,增强师生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最大限度汇聚师生的智慧和力量,把学校事业发展与维护师生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不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全面从严治党的考责评责机制还不够健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抓好党的建设和促进事业发展结合还不够紧密;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必须正视问题,直面现实,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坚定,在新的起点上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学校发展高质量,全面开启建设高水平优质高职院校的新征程。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学校新的内涵发展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职业教育优质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全面深化内涵建设、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今后五年是学校新的机遇期挑战期。党的十九大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我省实施“五大国家战略规划”,推进“四个河南”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高等学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给学校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今后五年是学校新的改革攻坚期。学校要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办学功能,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科学协调发展,现阶段正是蓄势崛起、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处于爬坡过坎、转型攻坚的紧要关口。
今后五年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五年,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深刻理解和自觉把握新时代的大趋势,保持清醒头脑,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前进的方向和任务,以新的思路去适应新的形势,以新的举措去迎接新的挑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未来五年学校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管理服务质量为抓手,注重内涵发展,注重特色凝练,注重创新引领,注重统筹推进,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提高内部治理能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优质高等职业院校而努力奋斗。
学校的总体目标是: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以国家级优质高职院校、省级文明校园标兵单位为目标,将学校建设成为“办学理念先进、体制机制创新、规模结构合理、人才培养一流、服务能力显著”的高水平优质高等职业院校。
到2023年,要实现以下具体奋斗目标:
一是党的领导全面加强。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做到“两个坚决维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更加巩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富有成效,干部队伍素质显著增强,作风明显好转,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开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新局面。
二是治理体系基本完善。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落实学校《章程》精神,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的原则,持续深化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教职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三是规模结构不断优化。稳定专科生规模,积极扩大本科生规模,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到2023年,力争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21000人,其中专科生20000人,本科生1000人;继续教育学生2000人,职业培训5000人。
四是师资队伍持续加强。创建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尊重人才、鼓励创造的浓厚氛围,用事业发展、优良环境、优厚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力争引进博士15-20人、大学教授20人、企业高级技能人才20人;培养认定“青年新秀”50人、“骨干教师”300人、“卓越教师”30人、“教育家型”10人。硕士以上教师占教师队伍65%;“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90%。
五是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力争建成品牌专业20个、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3-5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5-10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0门,开发“十三五”新形态规划教材30门。师生参加国赛、省赛获奖200项以上。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实现新突破。
六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主动融入经济建设,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创建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产业学院运行、现代学徒制协同培养、“校中厂”“厂中校”的办学体制机制,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数量、规模和深度显著增长。
七是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拓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实施专业集群发展,专业控制在十个大类50个左右,人才供给质量、社会满意度进一步提升。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培训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到款额达到500万元/年,探索开放办学新形势、新路径,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进一步提高。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学生更高质量充分就业,确保我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稳中有升,力争达到98%,就业满意度达到95%以上。
八是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2019年9月前,西校区完成图书综合楼改扩建、1号教学楼改造和校园绿化亮化提升工程;东校区完成新建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楼和校园绿化亮化提升工程;新校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综合楼、教学楼开工建设。到2023年,西校区建成设施齐全先进、环境优美亮化的主校区;东校区建成专业特色鲜明的特色校区;新校区一期工程建成投用。
九是教职工幸福感明显提升。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在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使教职工工作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力争规划建设教职工周转房,重视师生身心健康,构建平等、友好、协作、互助的温馨和谐校园环境,提高教职员工幸福指数。
十是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持续加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着力改善师生学习生活条件,打造高雅优美亮化的校园环境,使广大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培育师生良好精神风貌,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提升,2019年完成省级文明校园创建,启动省级文明校园标兵单位创建。
三、今后五年的工作举措
(一)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1.立足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目标,统筹推进内部治理体制改革,构建彰显我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着力完善以党的领导为根本的决策机制,以学校章程为总揽的制度体系,以学术组织为抓手的专家治学机制,以综合改革为契机的管理机制和以民主管理为核心的监督机制;有序推进内设机构设置改革、各级管理干部充实到位,深入推进校院二级管理改革,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进一步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2.立足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人才支撑作用。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标准,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优质增量、优化存量”原则,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完善“校本培训、外派进修、实践提升、鉴定评价”的教师培养体系,积极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开展教师“四层级”发展培养认定。实施教师学历、职称提升计划,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实施教师企业实践能力提升专项计划,全面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与能力。推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学业绩在评聘教师中的比重;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加强聘期考核。推进教师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体现以增加知识价值、标志性成果贡献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开展各级各类教学名师、教学质量奖、教学成果奖、教学竞赛奖、科学研究奖等评选表彰,重点奖励贡献突出的教学一线教师,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
3.立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实施质量强校战略。集中全校力量,高质量建设完成省级优质学校和11个创新行动计划建设项目结项验收。争创国家级骨干专业1-3个,争取“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项目立项。创建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改进质量的质量文化。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五纵五横一平台”质量保证体系。成立学校质量评价管理中心,开展“教学质量奖”“管理质量奖”“服务质量奖”评选与表彰。实施专业集群发展。构建以制造类骨干专业为基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专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专业布局,完成国家、省级3大优质专业群评审认定,形成8大专业集群协同发展态势,凸显专业“优特新”竞争优势,为综合型优质学校发展提供新动能。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办学项目,新增交流合作院校3-4个。深化继续教育,拓展远程教育,探索多元化办学。加强课程建设。重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课程建设专项计划,建设课程标准;加强课程团队建设,推进课程与信息化有效融合,深化课程开发,推进课程认证,建成课程标志性成果。强化课堂教学。建立健全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工作机制,保证各项监督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强化教师课堂教学主体责任,完善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建立健全教师约谈、暂停授课、调离岗位、辞职解聘机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强化育人功能。育人成效铸造品牌。打造培育“新时代工匠”平台,持续开展校赛、省赛、国赛三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培育体系建设;打造“名师队伍”培育平台,持续开展教师教学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竞赛,力争省赛成绩创优、实现国赛一等奖突破。加强高职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建设和培育教学工程项目、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争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现突破。
4.立足深化“引企入教”,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
逐步深化化工、医药等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办学,创建省级示范性教育集团,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拓宽企业参与途径,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协同育人,校企合作专业数达到总数的30%。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培训服务供给。总体形成学校教育和产业行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增强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
5.立足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就业创业质量。
健全“校-院”两级就业创业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积极拓展高质量就业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服务活动,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作用,重视个性化、精准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加大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力度,打造“就业双向选择招聘会”“就业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大赛”三个品牌,强化就业创业实践,培育“大学生创意馆”“创业孵化基地”“全生命周期就业服务”三个亮点。
6.立足强化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科研软实力。
实施科技创新,增强服务能力。加大应用技术研究,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与决策咨询水平,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体化育人,定向为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有效整合学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整体资源,提供“短、平、快”的科技服务。加大支持力度,创建科研品牌。争取建成1支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厅级研究平台、1个厅级示范性众创空间、1个决策咨询研究机构,为100家以上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咨询。到2023年,科研到账经费达到100万元左右。逐步提高《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学报》办刊质量,提升学术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争取获批CN刊号。
7.立足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坚持统筹兼顾,保障重点,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多校区建设工程。按照“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布局,坚持“西校区优化提升、东校区完善功能、新校区快速推进”的发展规划。在西校区实施图书综合楼改扩建、1号教学楼改造和校园绿化亮化提升工程,彻底解决教学资源紧缺的问题,改善师生工作生活环境,加快打造精品校区。调配功能定位,在东校区实施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楼和校园绿化亮化提升工程,完善优化办学功能,满足5000-6000名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通过争取产教融合项目资金、发行政府教育债券和采取混合所有制办学等多元投资模式加快新校区建设,到2023年一期工程建成投用,具备5000名学生学习生活功能。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将品牌示范校、创新行动、产教融合等项目专项资金重点投放于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条件改善提升,力争新建80个教室、50个实训室、20个阅览室,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满足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新需求。
8.立足共享发展成果,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完善具有应院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营造以文化人、环境育人的浓郁氛围,构建秩序良好、和谐稳定、环境优美、格调高雅、师生满意的校园环境。深入推进教育脱贫攻坚,完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确保没有学生因贫退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温暖。着眼于师生学习、生活条件的全面改善,稳步推进配套设施完善,加快实施校园环境绿化亮化提升工程,保障教职工收入稳步增长,规划建设教职工周转房,促进师生幸福度提升,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持续提高。
(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1.以树牢“四个意识”为着力点,进一步增强政治领导力。
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精神,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严格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讨论研究重大问题,严格按程序办事、按规则办事、按集体意志办事。从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中汲取营养,厚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良好政治生态。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2.以坚定“四个自信”为着力点,进一步增强思想引领力。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切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四个自信”,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素质水平,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注重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创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学校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课堂教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活动管理,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技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决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学校各个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严禁在校内传播宗教、发展教徒和组织宗教活动,坚决筑牢思想意识形态阵地。
3.以落实好干部标准为着力点,进一步增强事业推动力。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突出政治标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严格规范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完善干部选拔任用体制机制,坚定不移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切实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让政治强、作风实的干部挑重担。加强学校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班子成员把握大局、谋划发展能力,运用规律、科学治校能力。着眼学校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做好《中长期干部队伍发展规划》,按照岗位设置调整配备干部,加强对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建设一支年龄梯次优化、学科学缘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从严管理干部,建立健全干部监督管理机制,注重强化制度约束,不断完善中层干部考核办法,大力实施目标管理,将工作实绩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坚持分层分类分段培养,加大干部校内外培训工作力度,逐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重实效”的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引才、育才、用才工作机制,发展壮大人才队伍,充分激发人才活力。
4.以夯实基层基础为着力点,进一步增强组织战斗力。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实施党建工作“对标争先”计划,持续实施特色党支部创建,落实好“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把每个基层党组织都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真正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持续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和党总支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开展党支部书记轮训,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修订完善党建工作考核办法、基层党组织书记考核细则、党支部工作规程等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重视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积极慎重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创新党员教育方式方法,针对不同身份、不同岗位的党员特点,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加大对党务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其履职尽责能力。持续实施“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大基层组织建设投入,在经费、场地、设施等方面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条件保障。
5.以深化正风肃纪为着力点,进一步增强发展保障力。
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作风建设的根本,自觉传承优良传统和作风,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一致起来,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改进和创新联系群众方法,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定期接待师生来访、联系院(部)、跟班听课、与师生座谈等制度,加强与基层联系,倾听意见,解决问题。坚持以上率下,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成果,健全改进作风制度规定,着力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紧盯“四风”问题新动向,加强监督检查,特别是防范和查处各种隐性、变异的“四风”问题,严防“四风”问题回潮复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把作风建设进行到底。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立起来、严起来,引导党员干部严防“七个有之”,始终做到“五个必须”。开展经常性纪律教育,把党章党规党纪教育作为各级党组织学习的必修课,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强化警示教育的镜鉴作用,让广大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自觉做到执行纪律无条件,遵守规矩不含糊,守住底线不逾越。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持续推进以案促改常态化长效化,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广大党员干部坚持理想信念高线、坚守道德节操底线。
6.以凝聚各方力量为着力点,进一步增强发展聚合力。
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党外知识分子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教代会职能,支持教代会依法履行职责,不断激发教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提高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水平。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激发参与学校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老干部工作,加强离退休职工服务保障,充分发挥老同志余热。最大限度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智慧力量,形成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宏伟的目标,源于共同的期盼;美好的未来,成于不懈的奋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的事业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不动摇,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止步,坚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懈怠,以凝聚展示力量,以实干诠释担当,以创新引领发展,为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优质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